開始報名日期: 2025年3月15日 00:00

截止日期: 2025年4月30日 23:59

比賽網址: https://bhuntr.com/tw/competitions/tpqdhdfd69zxmx64hm

標籤: 設計 學生 創意 創作 企劃 競賽 國內 寫作 資格限制 交通 運輸

資格

具113學年度高中職在學學生之身分者均可參賽。

 

時程

報名時間(含上傳計畫摘要):3月15日~ 4月30日

線上說明會:4月12日下午2點30分

複賽隊伍公布:5月15日

規劃報告書上傳時間:5月15日~ 7月1日

決選隊伍公布:7月15日

青年運輸營(含決選評審):8月12日~ 8月14日

 

主題

面對臺灣交通安全意識提升、道路設計與交通工程轉型的契機,政府及業界正積極推動前瞻計畫建設、數位轉型及淨零碳排放策略,以應對未來都市交通所面臨的多重挑戰。隨著人工智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技術的迅速發展及其在智慧交通管理、自動駕駛、車聯網和大數據分析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傳統的運輸系統正迎來一場革命性的轉變。

本屆競賽主題「AI for All:共創智慧、包容未來交通」,旨在激勵全國高中職學生跨足科技、設計與社會學等多領域,從生活中發現交通運輸的潛在問題,進而提出創新且具實踐性的解決方案。參賽隊伍需以「做中學」的精神,透過現場調查、資料蒐集與數據分析,並結合專家業者訪談,深入探討交通現狀與用路人需求,從而設計出兼具科技創新與人本關懷的智慧交通方案。

參賽作品可聚焦於下列核心方向:

•智慧交通安全管理:運用AI技術建立即時監控與預警系統,提升道路安全性並減少交通事故發生。

•運輸效率與資源最佳化:利用大數據與智能算法改善交通流量調控、公共運輸排班和路網規劃,提升整體運輸系統效能。

•包容性交通服務:針對行人、自行車、老幼及行動不便者等多元用路族群,提出無障礙、友善且專屬的改善策略,打造以人為本的交通環境。

•跨界整合與創新應用:鼓勵隊伍從技術、設計與政策等多角度出發,整合不同專業知識,推動智慧交通的多元應用。

因此,本年度競賽以「AI for All:共創智慧、包容未來交通」為主題,鼓勵參賽的高中職同學們自由探索並發想生活中潛在的交通問題,並組成 3 至 4 人的小組進行深入討論。透過資料蒐集、數據分析、業者訪談等多元方式,探討問題根源,再結合數位科技提出具創意與可行性的改善對策,最終以實際方案回饋臺灣的交通環境。

 

組隊方式

採團隊方式報名參加,每隊3~4人(不含指導老師),每位學生限參加一隊,參與多隊者其所屬團隊全隊均取消參賽資格。團隊須請1名指導老師帶隊指導,指導老師不限指導隊數。

 

報名方式

(一)報名期限  

114年3月15日 (星期六) ~114年4月30日 (星期三) 止。

(二)報名方式  

採網路報名,各參賽隊伍請於報名期限內於線上報名系統中,填寫參賽資料,並檢附參賽團隊全體學生證正反兩面影本【詳附件一】、授權同意書【詳附件二】,上傳至線上系統。

網路線上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T3oNK1viG7PG8xm9A

參賽團隊應推派隊長1名作為聯繫窗口,並提供詳細聯絡方式,以利辦理後續各項競賽行政事宜;競賽期間若欲更動團隊成員或研究內容,應先通知主辦單位並取得同意,如經審查未符規定者,主辦單位得取消參賽資格。

 

競賽方式

參賽隊伍繳交報名資料後,須於下列指定日期內完成計畫摘要書上傳 (未如期繳交者將失去參賽資格),再進入規劃書撰寫階段。各類文件上傳期限如下所示:

(一)計畫摘要

參賽團隊應於114年4月30日 (星期三) 前完成計畫摘要,並以 PDF檔案形式,上傳至指定之上傳連結。

計畫摘要繳交規定如下:

1. 每一隊伍限送一份PDF檔案。

2. 計畫摘要內文以1頁1,000字以內為限。

3. 計畫摘要內容需包含:

研究主題、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空間範疇、資料收集與研究分析方法、研究流程及預期成果等項目。

(二)規劃報告書  

計畫摘要經主辦單位審查合格之團隊應於114年7月1日 (星期二) 前將規劃報告書以 PDF 檔案形式上傳,詳細繳交方式屆時會另行通知,未依規定繳交之團隊,主辦單位將取消其參賽資格,亦不提供參賽證明文件。 規劃報告書繳交規定如下:

1.每一隊伍限送一份PDF檔案。

2.內文字體不得小於12點,篇幅以30頁為限 (不含封面、封底、目錄及參考書目)。

3.規劃報告書內容需包含:彙析目標問題之現況及研究目標、整理國內外現況、資料與文獻蒐集、創意發想特點、辦理方式或效益分析以及可行性分析等項目。

 

審查方式

(一)初賽評審作業

研究題目 25%

研究背景與動機 25%

研究範疇 15%

研究分析方法 25%

預期成果 10%

(二)複賽評審作業

現況課題說明 25%

資料蒐集與分析方法 25%

規劃內容 20%

規劃可行性 15%

創新與創意 15%

(三)決賽評審作業

複賽階段分數 20%

報告完整性 20%

報告可行性 10%

報告創新性 30%

簡報與答詢 20%

 

獎勵方式

本競賽依決賽階段評審之序位加總,由低至高順序分別取冠、亞及季軍各1隊,但平均總分未達80分者,則獎額名次得從缺。獲獎隊伍除獲頒獎狀外,其競賽獎金如下:

名次  隊數  獎項內容                   指導老師獎項

冠軍  1隊   獎狀、獎金3萬元      獎狀、獎金5仟元

亞軍  1隊   獎狀、獎金2萬元      獎狀、獎金4仟元

季軍  1隊   獎狀、獎金1萬元      獎狀、獎金3仟元

佳作  9隊   獎狀、獎金3仟元      獎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