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鼓勵更多的學生以大自然為師,融入學習思維中,藉以面對未來、解決社會的挑戰。為推廣「仿生(Biomimicry)」的精神與概念,讓更多台灣學生與世界接軌,台灣仿生科技發展協會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共同舉辦台灣高中校園海選競賽,藉此輔導團隊以永續設計解決社會需求,與世界青年學子共同探討人類問題解方。


活動簡介

全球仿生設計競賽 (Biomimicry Global Design Challenge) 由美國仿生總會舉辦,目的為招募大專以上青年師法自然、解決社會發展的挑戰。始於2011年,並於2021年轉型為新創競賽。全球仿生設計競賽每年約有來自70個國家、1,500位參賽者。

台灣海選始於2015年,至今累計近450個大專院校科系團隊、超過1,500 位參賽者。自2022年起,台灣仿生設計競賽向下紮根、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共同推動高中職組競賽,鼓勵學生落實探究與實作、用科學嘗試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


活動主題

主題:「極端氣候的仿生適應策略」

破紀錄高溫、熱浪、野火、持續乾旱、暴雨、超級颱風…近年來全球極端氣候衝擊糧食、健康、水資源、城鄉居住環境等,為社會帶來更多的生存風險!生命演化至今38億年,歷經地球氣候劇烈變化時期,生物的適存機制或許能為我們帶來解方。

2025台灣仿生設計競賽關鍵主題:「極端氣候的仿生適應策略」。邀請高中職學生,發掘極端氣候帶來的各式挑戰,從自然界尋求靈感,共研共創仿生適應策略。


參賽資格

  1. 目前為中華民國台灣之高中職學生、具有在學資格者皆可報名。
  2. 採團體報名(最少2位、至多8位),團體報名須指定代表人,並附代表人詳細資料,該代表人則為團隊聯繫窗口。
  3. 團隊需有指導老師,該名指導老師亦可擔任其他參賽隊伍顧問。
  4. 唯具備團隊隊員資格者,方能參與決賽簡報與評審問答。

活動時程

  1. 報名與作品上傳:即日起至 2025年6月1日(日) 晚上11:59截止。
  2. 決賽問答:2025年7月11日(五)(暫定,主辦單位將另行通知),進入決賽者進行團隊簡報提問。
  3. 成績公佈:2025年決賽後即公佈於仿生協會與科博館官網。
  4. 仿生共學咖啡館:2025年7月11日(五)(暫定,與決賽簡報日同日)。
  5. 參賽者如完成競賽頒發參賽證明。

(請詳見官網http://www.biomimicrytaiwan.org 最新公告)

點此下載 完整競賽辦法


報名方式

本競賽須於指定網路表單報名,並完成作品內容上傳。請先至報名網站了解需填答內容。


評審規範

評審流程分為「資格審查」、「初選」、「複選」及「決選」四個部分。

階段說明
資格審查確認參賽資格、繳交文件是否符合競賽辦法
初選確認是否為仿生設計
複選複選委員依據評選標準評分、評選委員會與主辦單位決定進入決賽團隊名單
決選決選委員依據評選標準評分、評選委員會與主辦單位決定獎項與獲獎團隊

 


評分標準


活動獎勵

  1. 作品進入決選之團隊皆可參與「仿生共學咖啡館」活動,由專家輔導團協助作品進行優化。
  2. 優勝獎金至少一組1萬元、並頒發獎狀;優選至少取三名、頒發獎狀。
  3. 參賽者如完成競賽,頒發參賽證明。

*主辦單位保留調整獎項獎金分配方式之權利。
(請詳見官網 http://www.biomimicrytaiwan.org 最新公告)


注意事項

  1. 凡參賽之作品及相關資料恕不退件。若參賽作品未達評審認定之標準(包括主題及規格)則獎項得從缺。
  2. 得獎作品由主辦單位保有決定是否刊登之權利;評審委員得提供修稿建議,刊登前通知創作者配合修正或同意由主辦單位編修。
  3. 主辦單位保留調整比賽辦法之權利;若規則因故變更,以台灣仿生科技發展協會官網(biomimicrytaiwan.org )公布之辦法為準。

綜合建議:

1. 團隊組合盡量多元、跨領域。
2. 「定義問題」與「解決問題」同樣重要。
3. 參考台灣仿生科技產業化資料庫(https://www.biomimicrytaiwan.com/),了解仿生定義與過往作品。
4. 參考全球仿生設計競賽作品集(https://www.youthchallenge.biomimicry.org/challenge-winners),汲取全球青年學子經驗。
5. 參考台灣「氣候變遷災害風險調適平台」資訊,了解台灣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 https://dra.ncdr.nat.gov.tw/


相關單位

主辦單位:台灣仿生科技發展協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聯絡方式

競賽聯絡人:
台灣仿生科技發展協會:江佳純秘書長,0933-625758/ [email protected]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教育組 鄒佩琪,04-23226940 ext.243/ [email protected]